2023年大暑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3年大暑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3年大暑是7月23日,星期日。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大暑養生的禁忌有什么
一、規律作息,不要熬夜
時下暑性炎熱,容易耗氣,正常人都會覺得乏力,所以最好能夠早休息,盡量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睡眠,中午應午睡0.5-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
二、調整心態,切勿急躁
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中暑”癥狀。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三、勿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四、勿貪涼用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癥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五、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六、注意衛生,忌飲食不潔
大暑濕熱交蒸,細菌、病毒繁殖快,皮膚病發病增多,此外也易致食物中毒。所以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勤洗手,注意滅蠅,不吃不干凈的飯菜,最好當天的飯菜當天吃,隔夜飯菜要煮沸、熱透。
七、忌大量飲水和食用過多冷飲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很多人喜歡以喝冷水,吃冰棍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反而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也會造成一定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
八、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大暑進補吃什么
荷葉粥
原料:新鮮荷葉50克,粳米200克,白糖適量。
制作:將荷葉洗凈,剪掉蒂待用;將粳米加水煮粥,荷葉蓋于粳米上,粥熬好后,揭去荷葉,在粥內加入適量白糖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食用。
功效:清暑利濕、升陽止血。
應用:適用于暑濕泄瀉、水腫、眩暈、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等。
注意:荷葉有清利之性,虛者少食。
清腦羹
原料:干銀耳50克,炙杜仲50克,冰糖250克。
制作:將炙杜仲煎熬3次,收取藥液待用。將干銀耳用溫水發透,除去蒂頭、雜質,洗干凈;冰糖置文火上溶化,熬至微黃色,備用。取一潔凈鍋,倒入灸杜仲藥汁,下入銀耳,視銀耳泡發情況,可適量加入清水,置武火上燒沸后,改用文火久熬至銀耳熟爛,再沖入冰糖汁熬稠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肝腎、降血壓。
應用:肝腎陰虛所致的頭目眩暈、眼脹昏花、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心悸怔忡、煩躁失眠,以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等而屬肝腎陰陽亢者。
蓮子芡實糯米雞
原料:烏骨雞1只(約1千克),白蓮子20克,芡實15克,糯米1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制作:先將烏雞去毛,剖除內臟,剁掉嘴、爪,洗干凈。蓮子(去心)、芡實、糯米洗干凈,共裝入紗布袋里,扎好口放人雞腹內,用線把腹部切口縫好,置沙鍋內加水適量燉湯,待雞熟爛后,揀去藥袋,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分次飲湯食雞。
功效:補脾益腎、固精止帶。
應用:脾氣虧虛、腎氣不固所致的白帶量多、淋瀝不盡、月經不調、遺精滑泄、白濁如米泔、腰膝酸軟、食欲不振、肢體困重等。
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嗎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大暑是全年最熱的一段時期,而非一天。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其到達時間在公歷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其在農歷上的具體日期每年并不固定。
大暑之所以熱,是因為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源于太陽,每一年從夏至開始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最大。其次,大暑期間晝夜時差較大,白天時間13個小時,夜間11個小時,時差達2小時。
每年公歷7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20度時為大暑,它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此時節,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受。其實從夏至開始,地表吸收熱量,溫度不斷升高,等到大暑的時候,氣溫剛好升到最高。大暑這一天,太陽輻射使地表增溫。
由于夏季白天長、夜晚時間短,白天獲取的熱量比夜間向外輻射的熱量多,收支不平衡,所以近地球表面的氣溫積累會越來越大,已至在大暑節氣期間氣溫累積達到最大值。就是因為太陽高度角和熱量收支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大暑節氣氣溫最高。
大暑是一年里最熱的節氣,極端的氣溫易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帶來種種不利,大家要注意預防中暑,小心防曬。
大暑節氣的由來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褥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節氣的天氣狀況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