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節氣大暑農歷幾月幾日
2023年節氣大暑是農歷幾月幾日
2023年大暑是農歷六月初六,陽歷7月23日,星期日。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養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溫,一定要特別注意祛除身體的濕氣。
大暑介紹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大暑天氣的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
大暑節氣民間習俗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喝伏茶
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喝伏茶是大暑的一種習俗。什么茶是伏茶?其實這種茶就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特別適合大暑時節飲用。
燒伏香
為什么會有燒伏香的習俗呢?因為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而且這段時間里,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很頻繁,百姓為此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就此衍生出了大暑燒伏香的習俗講究!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à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大暑為什么要吃荔枝
大暑,按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前后,荔枝已是滿樹流丹、飄香十里的成熟時候了。按照習俗,大暑到了,親友之間,常以荔枝作為互贈的禮品。
大暑節那天,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節時刻一到取出它,仔細品嘗。這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于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