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含義是什么
立秋節氣含義是什么
立秋指的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一個過渡性節氣。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換言之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立秋節氣代表什么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氣象變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后還有一個處暑節氣,處暑節氣后才出暑。民諺:“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熱與涼的分水嶺并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馬上涼爽還是為時尚早。立秋后,暑氣一時難消,秋后還有“秋老虎”的余威。
立秋當天并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暑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漸漸涼爽起來。
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并不表示氣溫會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節氣之后。[6][9]
現劃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氣溫法”劃分,以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于10℃~22℃之間算進入秋季。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候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于10℃~22℃之間)的地區。
立秋的時間
1、二十四節氣最早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的,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時為立秋。
2、現在根據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時間為每年公歷8月7日到9日期間。
立秋的民俗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也是重要的歲時節日。立秋的習俗有貼秋膘、啃秋、曬秋、吃餃子等習俗。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民間還有祭祀土地神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