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應該注意什么?
1、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緒中暑
很多人到三伏天就會出現(xiàn)各種情緒問題:心煩、焦躁、易怒。夏屬火,與心對應,很多人出現(xiàn)脾氣暴躁、心煩失眠等癥狀,都是因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氣溫高,易使人煩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謹防情緒中暑。“那么,怎樣預防情緒中暑呢?建議保持心情舒暢,重視心神的調(diào)養(yǎng),是預防情緒中暑的關(guān)鍵,建議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靜養(yǎng),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現(xiàn)‘情緒中暑’,建議閉上雙眼深呼吸,以緩解自己不安的情緒。
2、三伏天需要注意飲食清淡
三伏天飲食要格外注意。飲食要清淡,注意衛(wèi)生,避免夏季傳染病。同時,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這樣可以清熱祛暑,健脾開胃,還能增進食欲,緩解不適感。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三伏天氣溫較高,人體代謝快,能量消耗大,這個時候一定要適當補充蛋白質(zhì),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左右,如鴨肉。據(jù)了解,鴨肉富含蛋白質(zhì),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并且還具有滋陰養(yǎng)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
3、三伏天需要注意驅(qū)除暑邪
三伏天是陽盛陰衰之時,也是邪氣容易上升的時期。”伏“在古代是指”潛藏“,也就是說”三伏天“是”伏邪“之際。這里的伏邪指的是”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夏天炎熱之際,暑邪潛伏于人體內(nèi)部,容易造成人的精神不濟,食欲萎靡,嚴重者使人中暑,造成人的頭昏腦脹、渾身乏力、反應遲鈍,影響身體健康。
而要除去暑邪,就要注意消暑祛濕,注意一些飲食保健。冷飲是不適合作為消暑之用的,否則會傷了脾胃,對于苦夏之人更會雪上加霜。
4、三伏天需要注意科學降溫
空調(diào)可以迅速降溫,但常吹空調(diào)會影響人的排汗功能。排汗是人體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降溫過程,長期呆在空調(diào)房中,人體對溫度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就會降低,中樞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會引發(fā)各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diào),用風扇代替來降溫。還可以多開窗,加速空氣流通也有助于降溫。特別是老人,由于機體衰弱,對溫度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有限,更要少吹空調(diào),出門可帶把扇子。
入伏要做的事情
躲伏
古書《后漢書》中注引《漢霄舊儀》說:“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門,不干它事”。這個閉門不干其它的事,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要躲伏,進入三伏天,氣溫高,人流汗比較多,非常的容易中暑,所以要記得躲伏。
躲伏的方法頗為簡單,就是在陰涼的地方休息,不要過度的勞累,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可不要對著空調(diào)吹,雖然躲伏是成功了,但是很容易頭疼頭暈。
伏補
“夏補三伏,冬補三九”,進入伏天,要注意進補,至于怎么補,南北方都不太一樣,比如北方,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意思就是進入伏天要吃餃子進補,到了南方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這個就變成了頭伏鴨子,二伏雞,指的是頭伏要吃鴨子。
所以按照南北方的習俗來看,北方人更愛吃面食一些,南方人則是吃肉,所以入伏以后,我們不妨按照自己所處的地方,入風隨俗,北方就吃餃子,南方就吃鴨子,倒是顯得頗為合適。
扶陽
入伏以后,不要看著天氣比較熱,就覺得陽氣很旺盛,老人說要”扶陽”,它是有道理的,夏天陽氣散于表,內(nèi)在是虛的,再加上本身天氣比較的炎熱,人體流汗也比較多,這無疑也會導致,營養(yǎng)的流失。
“扶陽”的方法,其實也比較的簡單,就是通過飲食來改變結(jié)構(gòu),比如多吃一些適合進補的食物,剛才我們提到的伏補要吃雞,其實也是比較吻合這一點的。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去濕氣寒氣
1、紅豆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從中醫(yī)角度來講,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用紅豆煮水喝,可以很好地排出體內(nèi)的濕氣。紅豆還可以做豆?jié){、甜品等。
2、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肝、脾、肺經(jīng),具有清熱祛濕、明目解毒、利尿涼血的功效。由于苦瓜中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可用于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癥。
3、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好的薏米有一種藥的味道,沒有霉味也沒有長毛。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就是單純的薏米加紅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長期堅持就會有效果了。再者,可以把薏米洗凈晾干用鍋炒,鐵鍋干炒,就像炒芝麻那樣炒好就ok了。單獨吃薏米或者家里有粉碎機的打磨成粉可以像沖芝麻糊一樣沖著喝,比煮粥效果更勝一籌。
4、姜茶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fā)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姜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jié)。
5、荷葉
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濕氣重的人可直接泡水喝。
5、茅根
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茅根煮水喝或燉湯都可以。
6、白術(shù)
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白術(shù)燉老鴨湯是個不錯的去濕佳品。
7、土茯苓
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藥。具促進體內(nèi)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土茯苓與粳米熬粥,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通絡。
8、冬瓜
冬瓜性微寒,具有清胃熱,除煩止渴,甘淡滲利,去濕解暑,利小便,消水腫之功效。冬瓜排骨湯是不錯的選擇。
9、薏仁
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薏米煮粥去濕氣功效好。
10、燕麥
燕麥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fā)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蘋果、葡萄乾,營養(yǎng)又能促進排便!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出現(xiàn)在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每年三伏天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三伏天一般出現(xiàn)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共40天。今年的初伏是從7月16日至7月25日,中伏是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是8月15日至8月24日。在三伏天期間,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因此公眾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