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么不能說快樂
重陽節為什么不能說快樂
重陽節不能說節日快樂嗎?這個說法來自我國民間。民間認為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登高,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古時人們對奇數有一定的禁忌。一年十二個月有六個奇數六個偶數,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節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都集中在奇數上,它們分別是一月一的大年初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七月七的乞巧節、九月九的重陽節,月數日數奇奇相逢。
由此可見,熱熱鬧鬧的傳統節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數之上,這是因為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兇氣、戰勝兇氣而設立。
在我國古代,奇數又被認為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是大兇日。這一天的儀式活動是登高、賞菊、飲酒、吃蟹。登高是本質意義,后三者是附加活動。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
相傳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傳說里有生動的描繪,道士費長房告誡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辦,晚上回來見家里的豬羊都已死去,這個故事形象地說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兇。
這一天的另一個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和艾草一樣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偽裝的意義。王維《九月九日懷山東諸弟》中,“遙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記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動。它強調的是全家躲避,要數一數是不是丟下了一個人,丟下者就會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見,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稱為節日,舉行特殊的儀式和活動,是人們為了保衛生命的積極措施,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淡化了避兇的禁忌內容,而保留了形式意義,節日逐漸成為單純的喜慶。
因此人們可以了解到,傳統上的重陽節本以辟邪為主題,在這個原本為辟邪的日子里,說上一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但如今的重陽節逐漸淡化了禁忌的意義,并更多的以尊老、敬老為節日的主題,所以究竟要不要說“節日快樂”就成為見仁見智的個人選擇了。
重陽節是什么節日呢:傳統節日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習俗
1.賞秋
重陽節是賞秋的最佳時節,中國南方也有一些山村保留著“秋日曬”的特色。
“秋日曬”是典型的農業現象,山里的村民,由于地形復雜,很少的村莊,我不得不使用房子的前后和我自己窗臺的屋頂框架、懸掛農作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傳統的農業現象。
這個村民曬莊稼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漸成為畫家、追逐創作材料的攝影師,并創造一個富有詩意的“太陽秋”稱號。
2.放紙風箏
“9月9日是重陽;放紙風箏,行情長”。紙風箏就是我們所說的風箏,粵、福建等地一直保留著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重陽節的民間慶祝活動以放紙風箏為主。光緒《徽州賦志》也記載。
3.登高
(一)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重陽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上升。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不管你去哪,沒有統一的規則,平時爬山、爬塔。
(2)當然,人們不只是攀爬,看山上的紅葉野花,喝酒吃肉,請享用,將攀登與野餐結合起來,更具吸引力。
4.祖先崇拜
重陽節,隨著除夕、清明節、中元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的統稱。這天,廣東人稱它為“白太公山”,全家都要回來“拜太公山”,尤其是男人。古人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很多地方,家庭和祖先崇拜的概念正在逐漸淡化。
5.菊花
重陽節,一直有賞菊的習俗,因此,古時亦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月,節日舉行菊花大會,引誘人群前來賞菊。
6.萸
(一)重陽節有穿山茱萸的習俗,因此,它也被稱為“山茱萸節”。山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人們也喜歡戴菊花。芡實綽號“驅魔人”,菊花又名“延年益壽”。
(2)《本草綱目》稱山茱萸有辛香氣味,性溫暖,能治寒祛毒。古人認為佩戴山茱萸,能辟邪。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名字是在三國時期出現的。據曹丕的《九日與鐘友書》記載,“歲月來了,9月9日突然復活。九是陽數,日月并應,俗稱,以為適合長久,所以享受宴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花園,持糯,空服九華,寄托言語。”。這里還提到了菊花和葡萄酒。魏晉時期有賞菊喝酒的習俗。
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后,宮廷、民間共同慶祝重陽節,并在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老事》還記載,南宋宮廷“八日作重九排”,等待第二天的盛大娛樂。
明朝,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開始就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習慣依然盛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地方將夏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氛圍。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23年1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法律明確規定,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風俗是什么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2、登高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