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風俗是什么
重陽節的風俗是什么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2、登高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名字是在三國時期出現的。據曹丕的《九日與鐘友書》記載,“歲月來了,9月9日突然復活。九是陽數,日月并應,俗稱,以為適合長久,所以享受宴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花園,持糯,空服九華,寄托言語。”。這里還提到了菊花和葡萄酒。魏晉時期有賞菊喝酒的習俗。
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后,宮廷、民間共同慶祝重陽節,并在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老事》還記載,南宋宮廷“八日作重九排”,等待第二天的盛大娛樂。
明朝,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開始就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習慣依然盛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地方將夏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氛圍。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23年1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法律明確規定,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有哪些美食
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主要吃食之一,我國南北方此食俗均十分盛勝。北方以面粉制糕為多,南方以糯米粉制糕為多。
重陽饃
用白面蒸成圓塔形的模,模上插茱英、艾草葉等花草。這天家家戶戶要登高野游,這種白面蒸制的重陽摸既耐饑,又便于攜帶。重陽模多為我國西北地區重陽節的吃食。
糍粑重陽糕
糍粑糕多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陽節吃食。這天家家戶戶用糯米制糍粑,親友間互相請吃撇把,喝米酒,有“共慶豐收”之意。民謠云:“九月九,喝辣酒,吃核把,慶豐收。”因此,西南地區又稱重陽節為糍粑節。
菊花酒
重陽節家家戶戶均爭飲菊花酒。菊花酒在每年九月菊花盛開之時釀制,但當年釀制不能當年飲用,需待一至二年后,釀成菊花露汁。
菊花湯
重陽節還有飲菊花湯的食俗,謂能祛疾。將新鮮菊花采摘洗凈,放入陶器或瓷器的炊具內(不可用鐵器),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入文火慢慢熬制。飲用時略加冰糖或蜂蜜,對人體有益。這天,小孩因不善飲菊花酒,故大多飲菊花湯。舊時,許多家長還用菊花湯的湯汁和花渣替小孩洗澡,認為菊花水沐浴可除膚疾。
菊花菜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我們除了能欣賞秋菊的“秀色”,及其不隨流俗的高風亮節以外,還可一飽口福,品嘗“秀色”的特殊風味以及利用其保健強身的價值,“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令。”所謂制頹令,便是預防早衰、防治老年病的意思。
重陽節的時間
重陽節的時間是每年的弄里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一直都延續到了現在。
重陽節的意義
我國的重陽節的意義有很多,除了傳統的祭祖外,還代表著濃濃的思念之情和感恩敬老的意思。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一般有登高賞秋的習俗,在近些年來重陽節還有著敬老的習俗和含義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