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處暑節氣哪一天開始
2023處暑節氣是哪一天開始
2023年處暑具體時間:8月23日17:01:06,星期三,農歷七月初八。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處暑有三個物候現象
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一候“鷹乃祭鳥”,意為處暑時節作物成熟,食物充足,所以天空中覓食的鳥類增多,此時老鷹很容易捕捉到它們,會將多余的獵物堆放得如同陳列祭品一般。
二候“天地始肅”,意思是說處暑處于氣溫逐漸降低的孟秋之月,涼氣的到來讓草木開始變黃脫落,此時天地呈現出一片肅殺之氣。
三候“禾乃登”,意為處暑時節水稻等作物開始成熟,進入收割、打曬的收獲季節。
處暑節氣的特征
1、秋老虎
處暑雖然在立秋之后,但在處暑尾聲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樣的天氣被稱為“秋老虎”。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
2、氣溫下降
每年8月底到9月初,氣溫走低是處暑節氣其中一個現象。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同時也受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的影響。
3、秋高氣爽
處暑之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因此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由于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是很適應,很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4、雷暴活動
處暑節氣里,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且以綿綿細雨為主。
處暑傳統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后,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吃鴨子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放河燈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開漁節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開漁節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處暑節氣養生知識
1、不宜過早添衣
雖然從節氣特點來說,秋天已經來了,但夏天的暑氣仍未完全消散。晝夜溫差較大,氣溫不定,容易回升。在季節轉換之時,如果過早添衣,氣溫一旦回升,很容易出汗而著涼,進而導致傷風感冒。
2、早睡早起以解秋乏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秋乏”,其實是有科學研究的。夏季,人體大量出汗會造成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也會有所減弱,身體一直處于不斷的消耗狀態。當進入秋季,汗出得不是太多的時候,機體自然也就進入了下一個修整階段。此時,人體會出現一種說不出的疲憊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了。
3、滋陰潤肺以防秋燥
暑盡秋來,秋季屬肺,易燥。這段時間,我們應該吃一些滋陰潤肺之品,以防肺燥。古時候,處暑時節就有吃鴨肉的習俗。鴨肉,味甘,性冷,并有滋陰、補虛、調和臟腑的作用,非常適合秋季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