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由來介紹
處暑由來介紹
公歷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份,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墑;以防秋種期間出現干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的寓意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炎熱的酷暑離開。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日期是每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處暑的氣候特點是“秋老虎”,就是在短期內會有天氣回熱的現象,而且還是非常悶熱。
處暑代表什么?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時間點為公歷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后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北京城區,白晝長度已經由夏至的15小時縮短到13小時25分鐘,正午太陽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太陽開始偏南了。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
處暑屬于夏季還是秋季?
1、處暑是屬于秋季。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2、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處暑在立秋的后面,過了立秋就算秋季了,所以處暑是秋季。
處暑養生五個小常識
1、早睡早起解秋乏
炎熱夏季里人體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體力消耗大,隨著“處暑”節氣的到來,暑氣消散,氣候變涼,人體各系統也從活躍狀態轉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會感到倦怠乏力,這其實是人體為補償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體內取得陰陽平衡的一種生理現象。不過,秋乏太過明顯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就不好了。中醫認為,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宜調節起居作息,適當增加睡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秋乏過盛。
2、莫早添衣強體質
剛剛轉涼時,適當“秋凍”可激發人體防御機能,為應對秋冬季寒冷做足準備。民間有“二八月亂穿衣”說法,說初秋氣溫不穩定,要隨溫度變化增減衣服。一般著裝以感到涼爽,不覺寒冷為準。由于臍部是人體最易受涼的部位,著涼會影響脾胃功能,出現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因此“秋凍”同時要注意臍部保暖,女性不穿或少穿露臍裝。
3、晚上10點前睡覺
處暑以后,夜間氣溫較低,甚至有涼意,應在晚上10點前入睡。“早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如果白天覺得困倦,中午仍可延續夏季的午睡習慣,以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為宜。睡覺應關好門窗,用薄被覆蓋腹部,防止夜間涼氣使脾胃受涼。但不宜蓋太厚的被子,也不必全身覆蓋,避免汗傷津液。
4、適度鍛煉微汗為宜
處暑以后,早晚可進行適當運動鍛煉,中午氣溫偏高,仍要避免室外運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練一直到太陽當空。鍛煉的項目以慢跑、做操、打拳、散步為宜,避免鍛煉強度過大,傷到陽氣。
5、每天一杯蜂蜜水
秋天氣候干燥,少食辛辣、煎炒、燒烤類食品。烹飪時,辣椒、花椒、大料、桂皮之類的熱性食材不宜過多使用,避免火上澆油。秋季飲食一方面注意滋陰潤肺,宜吃蜂蜜、芝麻、百合、蓮子等;一方面注意健脾益氣,多吃粗糧、豆類、菌類、山藥、紅棗等開胃消食的食物。吃生冷瓜果、冰鎮飲料避免腹瀉。防止秋燥,應及時補充水分。晚上喝一杯蜂蜜水,或吃一個梨或柿子,有助于緩解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