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今年全球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為90%。
上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警報說,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持續到冬季,可能會發展為中度厄爾尼諾現象或強厄爾尼諾現象。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本次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度“至少為中度”。
這一組織強調,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溫的影響通常在其開始后的一年最為明顯,本次是2024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說,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在全球多片地區和海洋中引發更多極端高溫”。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及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內容包括預測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達到98%。這一組織區域氣象預報服務部門負責人穆富馬·奧基亞在記者會上說,今后5年“我們可能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依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原因是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雙重影響。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更為復雜。從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現象已持續了近3年。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降低現象。一些氣象專家指出,從拉尼娜轉變到厄爾尼諾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醒,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美洲南部、非洲之角地區、中亞部分地區等降雨量增加,也會導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部分地區等出現嚴重干旱。
塔拉斯說,宣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應盡快動員并提前準備,降低這一現象對民眾健康、生態系統和各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域水溫升高。根本原因大多科學家認為: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由于人類活動加劇,排放出過多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氣候變暖,這可能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原因之一。
厄爾尼諾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域水溫升高。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 自南向北流動著一條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 1 0 月至次年的 3 月時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跨過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轉偏向力作用, 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 — — 東南信風, 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 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 魯寒流來的方向逆洋流南下, 把秘魯寒流變性為暖流。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通常這位“ 不速之客”在 每年的 3 月以后, 隨著南美洲西海岸水溫逐漸變冷而隨之消失。
而厄爾尼諾形成的根本原因大多科學家認為: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由于人類活動加劇,排放出過多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氣候變暖,這可能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原因之一。
全球變暖是否加劇了厄爾尼諾的發生強度或頻率?
對此,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海洋與大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蔡文炬團隊在一項發表于2023年的研究中發現,1961~2020年觀測到的ENSO海溫變率超過了97.5%的工業革命前模擬水平。這表明,不太可能僅由ENSO內部的自然波動導致。蔡文炬等人推測,可能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熱帶太平洋上層海洋較下層增暖較快, 海洋與大氣之間耦合效率增加。“ENSO變化的幅度很可能在過去一個世紀增加了大約 10%,雖然10%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多,但實際伴隨著的是強厄爾尼諾和強拉尼娜事件更加頻繁地發生,并轉化為更加極端和更為頻繁的干旱、洪水、熱浪、野火等。”
不過,多位受訪專家指出,對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之間的關聯性,目前在科學上還存在很多爭議。“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個氣候模式在研究這個問題,受大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影響,厄爾尼諾現象本身是增強還是減弱?有的模式說是增強,有的認為是減弱,也有模式說沒什么變化。”謝尚平說。
但在所有不確定中,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全球變暖背景下,厄爾尼諾會對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的爆發強度、頻率產生影響。“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極端高溫天氣已成為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