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的浪漫詩意
《長安三萬里》的浪漫詩意
雁塔題名,曲江流飲……長安作為理想之地,令人心馳神往。如今,長安不再,詩猶在,曲江猶在,不妨“故地重游”,尋找吉光片羽,感受我們心中的那個盛唐。
唐
一句詩
漫步詩詞路,眺望唐時月
從如今的曲江到長安,其實只需要這“一句詩”的瞬間。
“那時正當我大唐開元盛世,我與李白以詩為交……”“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長安三萬里》中,高適緩緩地回憶道。在唐朝,幾乎人人都會作詩,李白與高適更是以詩會友、以詩明志、以詩描繪大唐盛世、長安之夢。
如今走進曲江, 大唐不夜城內一步一詩的古詩詞路,大唐芙蓉園內雕琢了“盛唐半壁江山”的唐詩峽,正喚回這片故地之上的長安舊夢。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從古詩詞路向北,演員“李白”與游客豪邁的對詩聲,時常引起一片歡樂,仿佛穿梭千年,將詩仙李白的身影重現于繁華世間。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漫步大唐不夜城,吟詩作對,步步有詩,步步似盛唐舊夢;漫步曲江,抬頭望月,心中有詩,步步也似乘著唐風,勾勒出“盛唐”古韻。
唐
一群人
雁塔題名,曲江流飲
從如今的曲江到長安,只需要追尋這“一群人”的命運足跡。
“我要直趨長安,叩天子門!”……《長安三萬里》中,高適、李白、杜甫、王維、崔顥……他們胸有壯志干云霄,始終追逐著理想。這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愁苦,都與長安、與曲江有關。
長安承載著安身立命的理想、兼濟天下的情懷,曲江與芙蓉園作為新科進士被賜宴的文化勝地,更見證著不知多少春風得意。
“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如今,曲江流飲的名景在曲江池畔歷歷在目,大唐芙蓉園的唐朝宮廷燕樂演出《鼓》呈現著群英薈萃的盛宴場景,連大唐不夜城的樂舞《雁塔題名》也仿佛帶人重臨白居易高中進士后,于大雁塔下題詩的時刻。
從“二十解書卷,西游長安城”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從“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時詩人的理想與家國情懷,深深根植在曲江,千年未改。
唐
一團錦繡
閑游坊市間,醉臥花萼樓
從如今的曲江到長安,只需要踏進這“一團錦繡”的見證中。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盛唐時期的長安有著繁華盛世的紙醉金迷,可謂一團錦繡。
從市井酒肆到皇家宮殿,繁花似錦、歌舞升平,不難想象,生逢盛唐的人們無論到何處,總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魄。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如今,長安十二時辰內的市井表演,大唐芙蓉園內的亭臺樓閣、歌舞盛筵,小雁塔安仁坊遺址保護展示館內保存的唐時街坊……這些都叫人驚鴻一瞥詩中的錦繡盛唐。
千年之前,李白醉臥于花萼相輝樓,叫高力士提靴、喚楊貴妃磨墨,一醉即成盛唐名景。千年之后,在曲江,興慶宮公園的花萼相輝樓依舊佇立,飛檐斗拱間沉默地追尋千年前的長安。
唐
三百年煙云
三萬里人生
在曲江踏遍“唐時景”,悵然若失之間,早已走入“長安”三萬里,沉浸于唐時夢中。
一句詩,一群人,一團錦繡……唐朝三百年煙云,正如《長安三萬里》中展現的李白與高適“浮沉三萬里”的人生。
從氣勢恢宏的千宮之宮,到青磚黛瓦的城樓,唐朝由興至衰的歷史銘刻在如今的大明宮與西安城墻之上。
登上城墻角樓,或站在太液池旁,“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肅穆就乘風而來,盛唐之韻、晚唐之哀雜糅一處,叫人仿佛越過千年歲月,注視著“長安遺夢”。
依據唐城墻復原的明城墻 今西安城墻景區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長安三萬里》中,李白歷經滄桑后,回憶起人生沉浮幾十年,卻與心中的“長安”好似有“三萬里”之遠,只好借酒消愁。而如今回望唐朝煙云,仿佛只余小雁塔處悠悠晨鐘。
長安已去“三萬里”
不如走進曲江追尋唐時風華
詩在,曲江猶在
“長安遺夢”不只在電影中
夏日漫游正當時
去遇見《長安三萬里》中的
詩與長安吧!
《長安三萬里》的結局是什么
相比追光以前的幾部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終于是脫離了神話傳說,而是轉向了現實歷史人物傳記。故事以唐明皇開元天寶年間為時代背景,以高適、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為主要角色,通過高適、李白兩人二十多年的情誼交往,講述了他們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際遇和人生悲歡。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潛在的暗流和危機。
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歷史正劇,某些情節有演繹和演義的成分——例如郭子儀的那段情節,不過基本上是忠實于歷史的。特別是劇中的道化服設定比較好的還原了唐代的模樣。特別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設計的。唯一我覺得有點失誤的地方是片中黃鶴樓中使用的酒壺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顏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應該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現,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這個故事,一方面是在寫高適、李白這樣的出色人物的懷才不遇,寫他們有心報效國家而沒有進階的門路。另外也是寫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適和李白不同的選擇——是隱忍修身還是走終南捷徑。李白在片中是個悲劇角色,在歷史中也是這樣被書寫的。不過片子并沒有按照常規,將李白塑造成一個叫高力士脫靴,藐視權貴的謫仙。反而是有些將李白和高適做對比——李白是積極入世、走門路、渴望功名而最終走向了歧途——正所謂可憐人有可恨之處。當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顛覆傳統的李白,而是賦予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對于李白的解讀,并非是無中生有和斷章取義。李白的悲劇,大的方面確實是那個時代的大環境造就的,同時作為文學造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來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藝術成就高,但是作為皇帝他們是不合格的。對于李白來說,他渴望建功立業,出將入相。但是他具有這樣的政治能力嗎?不說和諸葛武侯相比,和同時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楊國忠相比,他的實干能力能比得上嗎?我認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懷才不遇,或許本就是沒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詩歌,就是文學上的。他是獨一無二的詩仙。
《長安三萬里》有哪些看點呢?
《長安三萬里》與追光以往的作品相比,技術上又實現了新的挑戰和突破:有著最多的人物不同狀態版本、最多的二級角色、最多的場景、最多的同一場景氣候變化和天氣變化,以及制作層面燈光的高復雜度。此外,除了觀眾認為的高難度動作戲,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電影中的大量文戲反而更考驗動畫的精度和表演的功底。
《將進酒》這場戲是影片中的高潮之一,從故事板、設計,到動畫表演,再到特效、配音,整體都很有挑戰:眾詩人在碩大的鯤鵬伴隨下從黃河暢游至銀河,天宮中的眾仙向他們舉杯致意,整幕劇以“李白式”的超現實主義在瑰麗絢爛的光影中給觀眾以極佳的視覺享受。尤其是《將進酒》的詩情感飽滿、豪放無比,為了能從視覺呈現上匹配這首詩,主創反復嘗試了很多次,光“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話就做了很多版本。且這場戲是在李白念詩的聲音里完成的,臺詞、音樂、畫面都需要做到和諧,非常考驗視覺想象力。主創表示:“我們留下了視覺化的《將進酒》。很多年后大家提起這首詩,不只是名家的解讀,不只是戲劇的演繹,還有一幫人用動畫的形式呈現了這些千古名句。”
《長安三萬里》李白鐵杵磨成針故事原型叫什么
存疑(缺少佐證)。這個事情不見于李白自己的描述,也不見于是像李陽冰同時代的人給他寫的那些傳記。
而“鐵杵磨成針故事”最早見于宋代的一本書叫錦繡萬花谷,并且那里邊還提到了什么呢?
說是李白是在這個所謂的眉州的象宜山,學習如何如何,這個跟李白自己的表述是不一樣的,李白有沒有在梅州向宜山學習過?有沒有遇到過這么一個老太太在那個地方貼杵磨成針?這個事兒我們說只能存疑。(源于“于賡哲”教授視頻解釋)
《錦繡萬花谷》鐵杵磨成繡花針原文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嫗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原文翻譯: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經常跑出去玩耍。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又回去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