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是不是暑期檔黑馬
《長安三萬里》是不是暑期檔黑馬
影片時長將近3個小時,從唐代詩人高適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他與李白相識的往事,但又不僅限于此。片中有對杜甫、王維等詩人群像的呈現,也有對人生際遇的探討。
視角不同,觀影感受不同,有人從詩文中看見“盛唐氣象”,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輝煌燦爛;有人從高適與李白的經歷中,體會到人生百味。
從故事情節到細節,《長安三萬里》能否算是一部好電影?
只要詩在,長安就會在
在《長安三萬里》中,高適與李白相識很早,有過意氣風發的時候,也曾郁郁不得志,于晚年回望一生浮沉,串聯起邊塞戰火、長安城的繁華與衰落等情節。
很快有人總結出了影片中的高光名場面,比如對盛唐的種種呈現等等。李白名篇《將進酒》的具象化演繹,畫面瑰麗、想象天馬行空,更是很多網友自發安利的橋段之一。
那次相逢,李白、高適等俱已是中年人,經歷過迷茫與失意。痛飲美酒之際,李白大聲吟誦著《將進酒》中的詩句,白鶴載著眾人騰空而起,在星空下肆意飛行。
人們也可以看到杜甫、王維等詩人群像,看到詩詞名篇以不同形式亮相。據統計,《長安三萬里》中出現了48首唐詩,對從小背著唐詩長大的中國觀眾而言,“骨子里的DNA動了”。
長安則被賦予了更多含義。它是一座城市,也是一種象征,是理念、氣節、詩魂的外現,代表了高適、李白等詩人心中的“理想之地”。影片的主題之一,就是追求理想。
“無論遭遇如何,每個人都沒放棄。這部電影沒有硬性說教,告訴觀眾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是重在呈現,完全讓觀眾自己思考。”有觀眾如是說道。
人生互為映襯?
電影另一個戳中觀眾內心的地方,就是高適與李白的友情,以及互為映襯的人生。
年輕時,高適和李白都一樣心懷志向,覺得只要有真才實學,遲早可以一展抱負。他們在陽光下策馬奔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氣概一覽無遺。
二人的性格、結局不同。李白瀟灑不羈、有天賦,錦繡詩句隨口而出。“安史之亂”中誤判形勢,流放夜郎后又被赦還的李白,依然能寫出“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邁詩句,妥妥的“謫仙人”。
比起李白,高適顯得資質平平,很不起眼,屬于“大器晚成”的類型。歷史上“安史之亂”爆發,他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率兵平定“永王之亂”,后來進封渤海縣侯,終于實現逆襲。
在《長安三萬里》中,他對李白說:“你是謫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間人,我在世間盤桓。”
所以有人說,這部動畫電影孩子可以看,成年人也可以看。從古至今,人們遇到的問題原來都差不多,學業、職場世事難料,夢想“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也可能是一場空。
然而,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煩惱固然一直在,但變化也一直在,你可以做出選擇,堅持理想,向前走。哪怕難免歸于平庸,但那種敢于打破困境勇氣,依然有價值。
熱度與口碑之外
熱度與好口碑之外,《長安三萬里》在人物、細節等方面,尚且存有一些爭議。
比如,影片想講的東西不少,但前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故事節奏偏平緩,后續到《將進酒》的相關情節才漸入佳境。
有觀點質疑,影片對史實細節的解釋是否合理?諸如唐代名將哥舒翰的結局,高適在李白落難之際到底有沒有幫助過他等等。
李白的人物設定同樣引發了爭論。有人認為,李白有點不靠譜,熱衷求取功名,人到中年還添了“啤酒肚”;也有人說,這是打破“詩仙”光環,告訴大家他是個活生生的人。
從藝術風格看,影片努力還原唐代風貌,在民俗方面也著力進行復原,如片中與李白在吳指南墓祭奠之時,高適倒米酒于蒿草,此外還有戰爭場面等。
有觀眾說,《長安三萬里》的劇本再打磨得細一點可能會更好。將古代歷史人物搬上銀幕,這是一種嘗試,“從個人感受來說,近期國漫這種類型不多,很多都是講神話和神話人物。”
優質的故事內容往往是影視劇收獲好口碑的保障,考究的細節也能加分。動畫是富有想象力的藝術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藏,《長安三萬里》做出了探索,也還可以走得更遠。
《長安三萬里》結局是悲劇嗎?
相比追光以前的幾部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終于是脫離了神話傳說,而是轉向了現實歷史人物傳記。故事以唐明皇開元天寶年間為時代背景,以高適、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為主要角色,通過高適、李白兩人二十多年的情誼交往,講述了他們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際遇和人生悲歡。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潛在的暗流和危機。
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歷史正劇,某些情節有演繹和演義的成分——例如郭子儀的那段情節,不過基本上是忠實于歷史的。特別是劇中的道化服設定比較好的還原了唐代的模樣。特別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設計的。唯一我覺得有點失誤的地方是片中黃鶴樓中使用的酒壺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顏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應該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現,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這個故事,一方面是在寫高適、李白這樣的出色人物的懷才不遇,寫他們有心報效國家而沒有進階的門路。另外也是寫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適和李白不同的選擇——是隱忍修身還是走終南捷徑。李白在片中是個悲劇角色,在歷史中也是這樣被書寫的。不過片子并沒有按照常規,將李白塑造成一個叫高力士脫靴,藐視權貴的謫仙。反而是有些將李白和高適做對比——李白是積極入世、走門路、渴望功名而最終走向了歧途——正所謂可憐人有可恨之處。當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顛覆傳統的李白,而是賦予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對于李白的解讀,并非是無中生有和斷章取義。李白的悲劇,大的方面確實是那個時代的大環境造就的,同時作為文學造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來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藝術成就高,但是作為皇帝他們是不合格的。對于李白來說,他渴望建功立業,出將入相。但是他具有這樣的政治能力嗎?不說和諸葛武侯相比,和同時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楊國忠相比,他的實干能力能比得上嗎?我認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懷才不遇,或許本就是沒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詩歌,就是文學上的。他是獨一無二的詩仙。
《長安三萬里》劇情介紹
電影講述安史之亂后數年,吐蕃大軍入侵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電影以李白和高適兩位大詩人波瀾壯闊的生平經歷,以及彼此的情誼為劇情脈絡;同時,眾多歷史中家喻戶曉的著名詩人、藝術家及愛國將領也會在本片中出場,共同構畫出一幅充滿史詩感的大唐群像畫卷。從燈火盈門的市井酒巷,到長風浩蕩的遼闊原野,大唐開元盛世的璀璨景象映入眼簾。
《長安三萬里》電影看點
《長安三萬里》通過動畫形式再現了泱泱大唐的遼闊壯美。從錦繡長安到揚州的秀美月夜,再到黃鶴樓和三峽的奇景,電影展現了大唐多地的風貌,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覺享受,觀眾們將能夠在大銀幕上飽覽大唐的壯美風光。
電影巧妙地將唐詩融入到故事情節和人物對白中,展現出角色豐富的內心世界,觀眾將能夠領略到李白、高適等詩人的才情和創作背后的故事。詩句的妙用不僅增添了文學的韻味,也深化了角色的形象塑造。
《長安三萬里》通過唐朝詩人的故事,探索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觀眾們將在觀影的過程中,對唐朝的歷史、文學和藝術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這部電影將激發觀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長安三萬里》主角是誰
《長安三萬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但電影卻從另一位詩人高適的視角出發,回顧他與李白的一生往事。謝君偉解釋,李白是天才,是“謫仙人”,而高適更像傳統意義上的普通人,更接近大眾,他的視角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影片。
在角色設計上,因為電影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不同年齡段的形象,影片共呈現了25個版本的高適,15個版本的李白。“比如高適,他從8歲到60歲,換衣服、長胡子、皮膚紋理都有變化,連他的馬都有很多種,不同時期騎的馬不一樣。”謝君偉說。
片中的中年李白,貼近教科書上大家熟悉的形象;而青年李白,影片主創希望他是瀟灑的,所以給他設計了散發,而且因為史載李白劍法出眾,所以片中他的形象很像一個劍客。“電影里李白、高適穿的都是唐朝的圓領袍,但我們根據兩人不同的性格,對服飾進行了不同的設計,高適是比較堅韌、中規中矩的,李白更瀟灑,所以他的圓領制式會有一些變化,與其性格相匹配。”謝君偉說。
在人物故事上,《長安三萬里》劇本遵循歷史走向,但對于歷史的空白部分,主創會在符合史實的基礎上對這些空白進行藝術想象和設計,突出人物生平和性格。比如,片中展現了李白和高適的三次相撲。“唐代的社會風氣尚武,相撲在當時比較流行,所以我們設計了李白會相撲,并且還教會了高適。電影里的相撲發生在他們人生的不同時期,青年時兩人都身強體壯,到了中年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他們的精神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