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片尾曲是什么
長安三萬里片尾曲是什么
長安三萬里片尾曲也叫長安三萬里。
電影《長安三萬里》日前發布由羅大佑演唱的同名片尾曲MV。片尾曲的歌詞改編自李白的詩,羅大佑將其中蘊藏的豪情壯志演繹得淋漓盡致。
電影《長安三萬里》目前正在院線熱映,它以唐代歷史為背景,講述了高適、李白領銜的大唐群星追逐人生理想的故事。同名片尾曲的歌詞由羅大佑改編李白數首詩詞創作而成的,其中出現了《將進酒》《行路難》《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等名篇中的詩句。
值得一提的是,MV中出現的唐詩吟誦配合著對大唐盛景的展現,讓觀眾仿佛穿越到李白、高適、杜甫等詩人們生活的時代,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感受唐詩的魅力,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正如MV結尾老年高適所言,“只要詩在,長安就會在”。
電影《長安三萬里》講的什么
《長安三萬里》選擇了幾乎零門檻的歷史題材,無論男女老少,在觀影過程中都會感到親切熟悉。電影中涉及到了安史之亂、吐蕃之戰、揚一益二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實,只要調動中學時代的知識,就可以輕易打開《長安三萬里》的大門。
在安史之亂中,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等詩人都有過驚濤駭浪的人生際遇,電影也圍繞著具體的人展開故事,用小切口講述大歷史。
影如其名,《長安三萬里》采用了巨大篇幅描繪了長安。長安是唐朝的首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匯聚著來自各地的居民。長安是文人立身揚名的夢想之都,李白被召入宮廷做翰林供奉時,知名度在長安水漲船高,并見到了賞識自己的賀知章,這位老前輩比李白要大四十多歲。
孟浩然40歲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在秘書省參加聯詩會時,用一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舉奪魁,在長安一戰成名......
長安、揚州,都是當時天下最繁華最富庶的城市。電影對于這幾座城市經濟繁榮、文化爭鳴、風景秀美的描畫,瞬間將觀眾拽入大唐盛世。正因如此,當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節點時,才會更加哀嘆、惋憾。
長安三萬里結尾有彩蛋嗎
長安三萬里片尾沒有彩蛋,大家看完就可以走了不用等彩蛋。雖然沒有彩蛋但是忍不住想說,楊戩的夢女在觀眾席,李白的迷弟霸滿屏。淚點低的人,落淚好幾次。堅持到最后離場,期待能有彩蛋可惜沒有彩蛋。總之李白真帥,后期李白發福的肚子讓我有點難過。瀟灑的一個人卻帶了一層朦朧的不求上進感。高適很完美。但我還是更愛李白。
《長安三萬里》主角是誰
《長安三萬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但電影卻從另一位詩人高適的視角出發,回顧他與李白的一生往事。謝君偉解釋,李白是天才,是“謫仙人”,而高適更像傳統意義上的普通人,更接近大眾,他的視角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影片。
在角色設計上,因為電影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不同年齡段的形象,影片共呈現了25個版本的高適,15個版本的李白。“比如高適,他從8歲到60歲,換衣服、長胡子、皮膚紋理都有變化,連他的馬都有很多種,不同時期騎的馬不一樣。”謝君偉說。
片中的中年李白,貼近教科書上大家熟悉的形象;而青年李白,影片主創希望他是瀟灑的,所以給他設計了散發,而且因為史載李白劍法出眾,所以片中他的形象很像一個劍客。“電影里李白、高適穿的都是唐朝的圓領袍,但我們根據兩人不同的性格,對服飾進行了不同的設計,高適是比較堅韌、中規中矩的,李白更瀟灑,所以他的圓領制式會有一些變化,與其性格相匹配。”謝君偉說。
在人物故事上,《長安三萬里》劇本遵循歷史走向,但對于歷史的空白部分,主創會在符合史實的基礎上對這些空白進行藝術想象和設計,突出人物生平和性格。比如,片中展現了李白和高適的三次相撲。“唐代的社會風氣尚武,相撲在當時比較流行,所以我們設計了李白會相撲,并且還教會了高適。電影里的相撲發生在他們人生的不同時期,青年時兩人都身強體壯,到了中年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他們的精神還在。”
《長安三萬里》結局是悲劇嗎
相比追光以前的幾部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終于是脫離了神話傳說,而是轉向了現實歷史人物傳記。故事以唐明皇開元天寶年間為時代背景,以高適、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為主要角色,通過高適、李白兩人二十多年的情誼交往,講述了他們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際遇和人生悲歡。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潛在的暗流和危機。
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歷史正劇,某些情節有演繹和演義的成分——例如郭子儀的那段情節,不過基本上是忠實于歷史的。特別是劇中的道化服設定比較好的還原了唐代的模樣。特別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設計的。唯一我覺得有點失誤的地方是片中黃鶴樓中使用的酒壺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顏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應該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現,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這個故事,一方面是在寫高適、李白這樣的出色人物的懷才不遇,寫他們有心報效國家而沒有進階的門路。另外也是寫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適和李白不同的選擇——是隱忍修身還是走終南捷徑。李白在片中是個悲劇角色,在歷史中也是這樣被書寫的。不過片子并沒有按照常規,將李白塑造成一個叫高力士脫靴,藐視權貴的謫仙。反而是有些將李白和高適做對比——李白是積極入世、走門路、渴望功名而最終走向了歧途——正所謂可憐人有可恨之處。當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顛覆傳統的李白,而是賦予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對于李白的解讀,并非是無中生有和斷章取義。李白的悲劇,大的方面確實是那個時代的大環境造就的,同時作為文學造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來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藝術成就高,但是作為皇帝他們是不合格的。對于李白來說,他渴望建功立業,出將入相。但是他具有這樣的政治能力嗎?不說和諸葛武侯相比,和同時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楊國忠相比,他的實干能力能比得上嗎?我認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懷才不遇,或許本就是沒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詩歌,就是文學上的。他是獨一無二的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