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學校實習周記(8篇)
到今日已經在公司實習一周了,這次實習讓我開始了從學校到社會的過度,那么一起看看大專學校實習周記怎么寫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大專學校實習周記(通用8篇),歡迎閱讀!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1
這周遇到了清明節,但是柜臺還需要繼續輪班執勤,營業廳人也變多了,副行決定把我發到對公業務的柜臺幫忙、實習,對公業務是銀行會計的一部分,更加能細致、入微的學習到銀行會計內容,所以我很興奮。
雖然一開始我只是幫忙遞空白憑證,幫忙打發票,但是后面幾天就大致看到了他們的流程,辦對公的蘇姐也一般趁空閑時跟我講解業務。了解到對公業務的會計部門的核算主要分為三個步驟:記帳、復核與出納。會計核算主要指的票據業務,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轉帳支票與現金支票兩種。對于辦理現金支票業務,首先是要審核,看出票人的印鑒是否與銀行預留印鑒相符,方式就是通過電腦驗印,或者是手工核對;再看大小寫金額是否一致,出票金額、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無涂改,支票是否已經超過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書,則背書人簽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寫金額到元為整,到分則不能在記整。對于現金支票,會計記帳員審核無誤后記帳,然后傳遞給會計復核員,會計復核員確認為無誤后,就傳遞給出納,由出納人員加蓋現金付訖章,收款人就可出納處領取現金(出納與收款人口頭對帳后)。轉帳支票的審核內容同現金支票相同,在處理上是由會計記帳員審核記帳,會計復核員復核。
這周的收獲真大,雖然只是打下手,但是懂得這個流程還是很開心。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2
這周仍然在柜臺幫忙,早晨仍然先是對賬,然后打下手,觀看他們處理業務的流程。同時,蘇姐開始跟我講辦對公時候要注意的細節,
她說應該注意支票入帳時間,現金支票以及付款行為本行的轉帳支票都是要直接入帳的。而對于收款人、出票人不在同一家行開戶的情況下,如一些委托收款等的轉帳支票,經過票據交換后才能入帳,由于縣級支行未在當地人民銀行開戶,在會計賬上就反映在“存放系統內款項”科目,而與央行直接接觸的省級分行才使用“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科目。而我們在學校里學習中比較了解的是后者。還有一些科目如“內部往來”指會計部與儲蓄部的資金劃撥,如代企業發工資;“存放系統內款項”,指有隸屬關系的下級行存放于上級行的清算備付金、調撥資金、存款準備金等。而我們熟知的是“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則是與中央銀行直接往來的省級分行所使用的會計科目。一些數額比較大的款項的支取(一般是大于或等5萬元)要登記大額款項登記表,并且該筆款項的支票也要由會計主管簽字后,方可支取。
剛開始她跟我講這么多我腦袋還是不清楚,后來在旁邊認真看她為企業處理這些支票,填制憑證的時候,就慢慢明白了,原來會計并不是書本上看到的那么簡單,而是在實踐中才知道原來這么有差別,真是受益匪淺。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3
今天是我在__支行實習的最后一天。在這里實習了快10周,我覺得自己也越來越充實了,看著往來的顧客,聽到他們夸獎我們的服務,聽到他們的感謝,都會很有滿足感。
雖然過去這幾周實習多少都會出錯,但是我明顯比以前有了更強的承受能力,不怕面對錯誤和失敗。我會在犯錯之后不斷學到正確的東西,而且印象深刻,這未嘗不是件好事。我的宗旨是,不怕出錯,就怕錯了不改。只要認真思考,用心感受,用心總結,每天都會有收獲,每天都會有進步。不過現在也覺得實習的新鮮勁過去了不在那么好奇。這兩天見到了很多人,各行各業形形色色,對自己也是很好的鍛煉。不過終于發現上學還是比上班好,沒那么多規矩和條款。也沒那么復雜的人際關系,但是人都要面對現實的,我也相信這一點。
在這里,同事們都很照顧我,對我都很耐心和友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會一起解決,互相幫助,這令我十分感動。通過這幾周的學習,自己也進步了很多,我學會了捆鈔,學會了鑒別真假人民幣,記住了很多會計科目等等。要離開了,真是很舍不得啊。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4
第一周
工程的位置在__經濟開發區,給__房地產建沿街商品房。工程是地上三層的項目,框架結構。
來到項目部第一周,_經理安排我跟施工員__師傅學習,他帶我熟悉了一下工地的環境,然后我們之間也做了簡單的交流。
第二天我從倉庫領取了自己的工作用具:一頂安全帽、一把米尺,之后就正式的跟著師傅們在工地現場學習。當時的工作進度正好是給一層的衛生間打止水帶,需要放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墨斗這東西。剛開始也是什么都不會,在學校學的東西大都也用不上,我也是虛心的學習,不懂的就問_師傅。幾天之后我就能放一些簡單的線了。
當時一層正在澆筑混凝土,我也跟師傅去超平。超平很簡單,就是用水準儀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這個在學校都學過,經過老師簡單的介紹我就基本明白了超平的一些方法。
總體來說第一周在工地上還是不錯的。
第二周
來到實習工地已經是第二個周了,一切都變得越來越熟悉。期間_經理也組織了項目部所有的人給我們剛來的學生接風,很快我們和領導、師傅們都熟悉了,他們給我們講了很多工地上應該注意的相關事宜和我們以后發展的方向。
我們的工程也在緊張的作業,一周下來我們又開始了一層的作業,我們也在_老師的帶領下對一層到二層的柱的鋼筋進行超平,用的是水準儀,我也明白了水準儀的實際作用,同時本周還繼續放衛生間的止水帶,我已經慢慢融入了這里的生活。
這一周下來雖然說很累,但是我也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很高興。
第三周
來到公司已經是第三周的時間了,來的時候第一層還沒有封頂,現在第二層開始綁鋼筋了。我們還是在現場施工,每天還是七點鐘上班五點下班,干的還是老三樣:測量、抄平、放線,日子單調但充實。每天都有不同的收獲,當然也有不同的喜悅,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
記得有一天總公司來檢查,主要就是看看工程的整體進度,看看有沒有安全漏洞,當時的我就跟在總公司來的人后面,聽他們說著比劃著,當時候的我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社會上的一些習慣:經常說是,經常地笑臉相迎領導。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會的東西越來越多,干的工作也越來越多,這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很好。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5
通過幾天的工作,學習下來,開始對工作有所了解,也漸漸掌握。而這幾天,我來到了銀行駐點實習并學習,來到銀行,又是另外一種感覺了,跟在證券營業廳的工作性質不同,這里的業務更多更復雜更煩瑣,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耐心,并且要遇到人多的時候,還有可能站上一天,腳都酸痛了。可是,當自己能為客戶解決問題并為他們辦理妥當時,那種滿足感是實在的,覺得自己總算是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那是又另一種的責任感與滿足感。其實在一開始,我對銀行的業務一竅不通,面對著各種業務單據,工作流程覺得喘氣不過來,有些簡單的不敢隨便請教別人,但又怕做錯事,幸好,同事們都挺好的,很樂意幫助我、教我。而我也把自己當成是銀行的一員,很快就慢慢融入這里,適應這里的環境,工作也漸漸上手了。
現在出來社會工作慢慢發現生活跟在學習生活還真不一樣,學校只有學業的壓力,其他的也不用太多考慮,跟同學也很容易的相處下來,但在工作中,會面對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難題,而且競爭壓力大,要提醒自己要養成良好的心態,鍛煉自己的抗壓能力,不能再依賴父母,爭取時間多增值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讓自己變成一個全方位的新進工作者,補充各學科的知識面。在現代社會這是必需的,不走這條路的話只會慢慢被社會淘汰,與社會脫節。
在下班后多關心政治時事、民生民事、社會百態。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6
工作的日子里,學到了好多好多。這些都是在書本學不到的知識。從學校到社會的大環境的轉變,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變成領導,曾經同學變成同事,相處之道完全不同。諺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中,真的獲益良多。
我知道自己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我采用了看、問、學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公司文員工作中的具體業務知識,拓展了所學的專業知識。
作為剛進入職場的菜鳥,我連復印機、傳真機這些辦公設備都不會使用,還好前輩都一步步教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在大學四年學的東西,有時好像真的派不上用場,才發現自己真的有很多東西都不懂,學無止境啊!
工作上有不懂的地方,我主動請教前輩,因為有時候一點很小的錯誤都可能增加各個部門的工作量,認真謹慎是我這段時間一直堅持的工作態度。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7
在這短短半個多月中,曾有幾次想過干完__個月不干了。也許我是剛開始工作,有時受不了經理給的“氣”,有時候收到客戶的投訴,被罵著自己心里也不舒服,就想辭職再重新換個工作得了。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再換個工作也是一樣的,在別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這樣么?剛開始就應該踏踏實實的干好自己的工作,畢竟又沒有工作經驗,現在有機會了就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我現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來說待遇挺不錯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難,很容易進入工作,關鍵是學習對人怎么說話、態度及其處事。由于經驗少,我現在這方面還有欠缺。現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學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會,早晚要面對這些避免不了的事。所以,現在我很珍惜學習的機會,多學一點總比沒有學的好,花同樣的時間,還不如多學,對以后擇業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地來說,這__天下來的實習工作我還是積累了很多工作經驗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上這些經驗能讓我工作起來更加稱心如意。
大專學校實習周記篇8
每天在規定的時間上下班,上班期間要認真準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們的肩上開始扛著責任,凡事得謹慎小心,否則隨時可能要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承擔后果付出代價,再也不是一句對不起和一紙道歉書所能解決。
有些時候難免會覺得很沮喪,不管自己工作多努力,多認真,領導也不會看到,更不會說贊賞你的工作表現。在營業部里,前輩對我說,公司是一個注重團隊的組織,我們在這里并不贊成英雄主義,一個團隊的成功,并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全隊的人付出和努力的成果。在實習的過程中,前輩們教給我的道理,的確讓我終身受用,我不只學到工作上的實際經驗,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