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駐村工作日記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一
我把車停在村支書王鵬展家旁,一下車,王書記和村里李主任就迎了過來,“趙書記,又有幾天沒看到你了”王書記寒暄道。我說今天就不到你書記家坐了,待會就去走訪幾戶村民。我們首先來到村民羅湘鳳家,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瓦房,庭院打掃的干干凈凈,屋外還放了兩個垃圾收集桶。一進門,羅老正在練習書法,見我們到來,他馬上放下筆,熱情招呼我們坐。羅老今年69歲了,看上去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5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在外地工作,平時他就和老伴在家,羅老愛好書法和根雕,家里擺了許多他親手制作的根雕作品,有造型各異的動物,還有雕有十二生肖的拐杖,每個作品都富有想象力,雕刻的惟妙惟肖。我不禁由衷贊嘆羅老的藝術創造力。羅老說自己做這些既是一種愛好,也能打發閑余時間,還能豐富精神生活。在與羅老的閑談中,他高興地說:自從年初你們扶貧工作隊駐村以來,村里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你們幫助新建的村衛生室,方便了我們村民看病,以前得個小感冒都要跑20多里去縣城醫院,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了;村里原來的老村部年久失修,廢棄多年,以前村里開會都是“打游擊,沒有固定的地方,現在可好了,新的村部辦公樓馬上就要竣工了;流經我們村里那段河巷子淤塞很嚴重,遇到下大雨就淹沒兩岸的農作物。村里以前多次開會想疏通河道,但由于資金問題遲遲沒有行動。你們得知這一情況后,通過實地察看,多方爭取資金,現在河道清淤、整修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當問及羅老的生活情況時,羅老坦言:自己家只有8分水田、6分旱土、1畝多楠竹,地里的收入每年2000多元,由于子女都還孝順,逢年過節都要給些錢,加上政府每年還發放一點補貼,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也還安逸。羅老最后還希望我們扶貧工作隊幫村里引進項目,帶動村民早日脫貧致富。
從羅老家出來,我又走了王金山等幾戶人家,我仔細了解他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并把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都記了下來。返回途中,我陷入了沉思:高枧村基礎條件差,人均耕地少,沒有特色經濟作物,也沒有工礦企業。年輕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以維持生計,要盡快讓村里脫貧致富,除了改善基礎設施,還要有好的致富項目,同時要用先進的思想武裝村民頭腦。農民其實很善良、淳樸,也容易滿足,只要你真心實意為他們做事,他們會記得你的。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二
20__年5月8日 星期二 陣雨
駐村一個多月來,雖然有點勞累,但心情還是比較好,思緒更顯活躍,回到宿舍,心中想的還是白天那一件件的小事;躺在床上,腦海中浮現的還是那一張張淳樸的臉。既然睡不著,就把今天的活動和心得記錄下來!
現在農村條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富裕起來了,但還是有部分家庭很貧困。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居住條件惡劣,家中鮮有像樣的電器,而家庭成員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徑和實力,抗風險能力極其脆弱。
今天,也許是經過雨水的滋潤與洗滌,村民言語里少了點顧忌;也許是對我們冒雨前來做工作的作風表示認可,無論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們講政策、送信息,村民們表現出極大的理解和熱情;我們訪民情、收集民意,村民們也很主動。雖然今天入戶數量不多,但感受頗深。他們談到了家園建設、談到了救災救濟、談到了發展種養,談到了惠農政策的宣傳……
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樸的表情、質樸的語言、簡樸的方式,都是以往我們聽匯報、看介紹、讀材料所無法得知的情況,這些問題都是現實問題。下一步,我要想方設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質,增強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其次要從道路和水利項目建設上多渠道爭取上級資金、政策的支持,爭取早日硬化村道、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第三是要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為村民創造一個舒適、衛生的居住環境。第四是要發動群眾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通過規模種植砂糖橘、軟枝油茶、高脂松和養豬養雞,使農民群眾早日致富起來。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三
__年9月12日,中秋節,在遂溪的幾個駐村干部相約晚上到縣城聚一聚。雖然同在一個縣,但大家分散在不同的鎮區,平時難得相聚在一起,有這么個活動自然很高興。我所負責幫扶的草潭鎮東港村離縣城有70公里,下午3點多,我便出發往縣城趕。當到達離縣城還有16公里的嶺北鎮時,手機響了,一開始還以為是先到達縣城的駐村干部的“催命”電話,看號碼后方得知是村里養豬場一名飼養員的來電。電話里頭傳來急促的聲音:“喻科,不好了,有一頭豬病了,麻煩你快過來看看。”簡單幾句詢問后,我立即開車沿線折返。
回豬場時已經是晚上6點多,村干部和飼養員都在。大家一起反復檢查。接著,我們在豬場開了個短會,把這批豬出欄前的注意事項梳理了一遍,重申了豬場的各項制度,要求相關人員打醒精神,嚴控各種疾病發生,讓這批生豬健康順利出欄,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實現農民增收。
回到宿舍,天色已暗下許久,身心俱疲的我爬到電腦前,悄悄地將自己的QQ簽名更新為“豬快樂,我快樂”。
這是深圳駐村扶貧干部喻強一篇普通的日記。
主持修建水塔、修鄉道,來回奔波為農村貧困小學聘請支教老師、贈送電腦,還主動聯系外地客商,幫助當地農民高價賣出番薯、火龍果等作物……雖然遠離城市的繁華于喧鬧,深入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基層,但他無怨無悔,他常對身邊人說,只要當地百姓生活改善了,對他們工作滿意了,在這里再辛苦都是值得的。他的“豬快樂、我快樂”的口頭禪一直在深圳駐遂溪的扶貧干部中廣為流傳。
__年5月,38歲的喻強從深圳來到東港村掛職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在異地他鄉的偏遠農村,一呆就是1年多。在這段時間里,東港村發生了可喜變化:通過建立農戶北運蔬菜基地、建設養豬場等24項措施,這個北部灣畔鄉村的174戶貧困家庭實現100%脫貧。
在扶貧活動中,喻強堅持寫“扶貧日記”,將自己在幫扶工作的過程、效果和感受一一記錄下來。通過他的日記,我們認識到到這個曾經整體較為貧困的鄉村。
深圳扶貧單位因地制宜,籌建良種豬生產基地,為群眾提供優質番薯、辣椒種苗,贈送化肥、農藥,捐獻電腦、桌椅、書包、文具,修繕學校窗戶設施等,興建水塔解決1000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在貧困村莊發生可喜變化的過程中,喻強的身影緊緊相隨,他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經歷了一年多的基層扶貧工作,喻強對扶貧工作也有了自己思考和認識,他說,身在基層不是受苦受累而是增長見識和實現價值,扶貧不是走走形式,做做面子工程,而是應投入責任和全部的感情,用心感受扶貧工作和鄉村生活的喜怒哀樂。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扶貧駐村工作日記
p副標題e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四
題引:為切實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玉樹市委市政府關于黨員領導干部聯點駐村、解決問題、提出建議,加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決策部署,玉樹市仲達鄉尕拉村扶貧工作隊于10月22日進駐該村,工作隊由州委辦公室、仲達鄉政府、仲達鄉林業站等單位干部組成。工作隊自進駐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通過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使尕拉村精準扶貧攻堅工作起好了步、開好了頭,為以后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駐點村不脫貧,工作隊不撤離”
——一名精準扶貧聯點干部的駐村工作日記
10月22日 深入動員,統一思想
工作隊一進駐村委會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召集村“兩委”班子成員、尕拉村9個社的社長和進駐該村的扶貧工作隊、駐村聯點干部、包點干部,召開了精準扶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
會議深入傳達學習了中央和省委關于深入開展精準扶貧攻堅的文件精神和省委、州委關于選派“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的有關通知精神;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工作要求、紀律要求和組織要求,向工作隊介紹了尕拉村的村情、貧困狀況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通過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努力,尕拉村村民種植的土豆銷售到了玉樹市區。圖為種植戶為買家裝卸土豆
會上,鄉干部、村社干部及駐村工作隊成員就如何實現脫貧致富、如何在精準上下功夫、如何在治本上下功夫,實施什么項目、推出什么措施、采取什么辦法可以脫貧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動員會全面激發了鄉鎮、村社干部和駐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實干勁頭,均表示將在省州委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扎實工作,積極作為,為尕拉村脫貧致富奔小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10月26日 注重調查,分析研究
工作隊入村后,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村情民意調研活動,主要通過聽取匯報、實地查看、入戶調查、交流座談等方式,圍繞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和思路對策展開調研。同時,深入分析尕拉村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制約因素,研究提出精準扶貧、脫貧的思考和建議,走訪了尕拉村所有9個社和10余戶貧困典型戶,基本掌握了扶貧村的發展狀況、群眾收入構成、基礎設施條件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形成了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
機關干部購買的土豆送進了州委大院
調查發現,尕拉村有貧困戶162戶546人,占全村總戶數和總人數的42.5%和45.3%,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在貧困牧民人均純收入中,現金收入比例低,且支出中用于生活的比重大,再生產的能力很弱,收入構成主要有4部分組成,分別是政策性收入、農產品收入、畜產品收入、蟲草收入,基本屬于自給自足生產模式。且絕大部分貧困戶是生態移民搬遷戶,這部分人員搬遷至結古地區后,由于生產生活技能缺乏,基本處于無業游蕩的狀態,這是精準扶貧的關鍵對象。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五
“扶貧開發工作中,我們付出了各方面的艱辛和努力,但是我們也獲得很多東西,獲得快樂、獲得友誼、獲得能力、獲得經驗等,是我們人生閱歷中主要的一筆。”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伊曼 | 廣州從化報道
如果站在文藝批評的角度,劉佳強的“詩歌”實在算不上是詩歌。他的創作基本上就是把會議紀要一樣的文字配上感嘆詞分行排列出來,很難判斷究竟是學生腔,還是文件體。
就像這類:
解決住房難問題,解決飲水安全問題 ,
走訪慰問貧困戶,帶去政府關懷,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
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
這都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晶啊!
……
盡管文學功底不算深厚,但是學生會主席出身,當過廣州市優秀青年團干部的熱血青年劉佳強,卻總是在奮筆疾書,激情洋溢地寫作,并且敢于把他的詩歌、散文、“三句半”等等作品發表到印數400份,抄送廣州市各扶貧單位的《扶貧簡報》上。
在跟結對幫扶的貧困戶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他時常也扭轉不過來這種語言風格,冒出一句:“我們盡力幫忙,你們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聽得老農一愣一愣的。
這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是國企上市公司、廣州珠江啤酒集團派駐從化市鰲頭鎮嶺南村的扶貧干部。
從年3月8日到現在,他已經當了半年“知青”。
“80后”的寫作狂
劉佳強,生于1982年,自小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后進入珠江啤酒集團做企業內部的宣傳工作。
他有著澎湃的文字熱情,每天,都要把自己的工作情況、新聞新知、心情感受記錄下來,就隨手寫在手機上,還配上當天的照片。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記錄著自己扶貧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成長歷程。
作為一名知識青年,他也樂于幫嶺南村年少時沒好好學習的村干部寫一些文書紀要;作為一名意氣風發的扶貧干部,他更是義務承擔了整個廣州派駐從化扶貧開發工作隊的簡報編輯工作。每周花兩個夜晚編輯修改幾十頁的《工作簡報》。
每期十多篇的簡報文章,多是來自于四個鄉鎮各扶貧單位干部的報告總結、心得體會或者文藝創作。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有些人寫的東西真的很難改,文字都不通順,編得我很吃力。”劉佳強驕傲地對本刊記者說,“但是幾十期編下來,我現在手起刀落,已經能很麻利了。一本刊物很快就能編好!”
除了編全工作隊的簡報,他自己還一月一次連采編帶寫作地出一份嶺南村駐村扶貧工作的簡報。記者、編輯、美編、校對、責編全是他一個人。內容分門別類,基本是對口扶貧工作中的標志性事件、重要的成果、收獲以及自己的思想匯報、文藝創作……
從化“雙到”工作的大事記,在他精心的編撰下一本一本成冊。同時,一個年輕駐村干部的成長歷程,在這些文字之間,也點點滴滴地浮現。
“難忘三月八,難忘的是今天我們踏進從化的一片凈土,176名精兵強將風塵仆仆,光榮地前行著,但我們心中多多少少有一絲茫然,我們要成為一名駐村干部了!”
“跟隨村干部到每個貧困戶家進行走訪和慰問,將政府開展扶貧開發的目的和意義告之貧困戶,讓他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在走訪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貧困戶眼中看出一種發自內心脫貧的需求和渴望,也可以看出農民身上的樸實氣質,他們不是甘貧困、怕吃苦,而是怕沒有出路,沒有平臺。”
“8月份,一共走訪慰問了25戶貧困戶家庭,根據貧困戶發展意愿,制定詳細的‘一戶一策’幫扶辦法和措施,涉及就業幫扶、養殖種植幫扶、醫療幫扶、學業幫扶、政府救助、危房改造等等方面。”
“扶貧開發工作中,我們付出了各方面的艱辛和努力,但是我們也獲得很多東西,獲得快樂、獲得友誼、獲得能力、獲得經驗等,是我們人生閱歷中主要的一筆。”
……
68份脫貧方案
根據廣州市“雙到”扶貧的任務要求,劉佳強需要代表珠江啤酒集團,對嶺南村68戶貧困戶進行摸底,并且將他們的家庭情況、貧困原因等整理備案,并基于此,擬定和匯報每一戶的具體幫扶方案。
這對他而言,是一次很好的社會研究實踐。因為有組織作為后盾,劉佳強擬定出來的幫扶計劃并不算太難,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利用自家的捷徑。
貧困戶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總能找到幫忙的方法:
57歲的水泥工張浩明,因為太窮,7年前,老婆丟下他和兩個未成年的兒子跟人跑了。他一人靠每月一千塊的工錢供兩個孩子吃飯、讀書,到現在已經是家徒四壁,自己也逐漸衰老。所幸,大兒子已經19歲,可以工作了。今年珠啤集團對他家的幫扶計劃,就是將他的兒子推薦到旗下的珠江啤酒從化分公司去上班,工資2800一個月,年收入3萬多,馬上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48歲的張煜祥,情況跟張浩明有所類似,他也是一個建筑工人,2005年的時候老婆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兩個年幼的兒子,現在都還在上小學。家里還有個83歲的老母親,日子過得十分拮據。
因為張煜祥曾經有過養殖經驗,珠啤集團對他的幫扶計劃就是幫他買豬苗,讓他重新開始養殖以增加收入。因為小孩也大些了,在家里也可以幫個手。
真正幫扶起來比較困難的,是那些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又不夠低保標準的村民。比如說三級聽力殘障人士張衛權,一直跟老母親一起擠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里住,沒有低保補貼,也找不到工作,在家待業。對于這一類幫扶對象,他們目前只能采取慰問補貼,幫忙買保險之類的幫扶手段。
而對于整個村集體,他們計劃了啤酒糟銷售項目等可以長期增加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對于一些困難較大的貧困戶,可以幫他們入股村集體經濟分紅,這樣來解決長期的生活來源問題。
在初到嶺南的半個多月里,劉佳強從早到晚,以每天跑四五戶的速度,做完了68戶貧困戶的摸底和登記工作。
嶺南的機耕道、荔枝林,他都已經走遍,雷厲風行風雨無阻,唯獨到晚上的時候,會害怕四處行蹤不定隨時可能竄出來擋住來路的大土狗。如果手上沒有帶棍子,他會被嚇得腿發軟。
劉佳強告訴本刊記者,跟他一起來的駐村干部,有很多人初到的時候,都不習慣。但是他因為生于農村,感覺就跟回家一樣,很快能夠適應。并且因為能夠像做志愿者一樣親手幫助很多人,相當的驕傲和有成就感。所以那些詩句,全都是有感而發。
他每次跟本刊記者講起嶺南,都很自然地用“我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