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
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精選篇1
一、前言
1、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北京概況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為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群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河流多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現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采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梁處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
6月26日: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甸村西公路邊-->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
6月27日: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
6月28日:房山區石花洞
6月29號: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巖采石場
二、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上白堊統外,其它地層都有發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云質灰巖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云質灰巖、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巖——頁巖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為含礫粗石石英砂巖;下中部為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巖(局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巖,交錯層理發育;上部為黃褐、灰綠色薄——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巖及石英砂巖與粉砂巖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為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巖。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qj)
本組底部為石英粗砂巖(含灰巖角礫),呈現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為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云質灰巖;中部為黃綠色薄層泥灰巖或白云質泥灰巖夾灰色灰巖透鏡體;上部為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巖、白云質泥灰巖,致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定淺海沉積。本區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而上奧陶統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為砂巖、頁巖、豹皮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竹葉狀灰巖、鮞狀灰巖和純厚石灰巖等,總厚約1600余米。
(1)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
(1.1)下寒武統
[1]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巖、白云質灰巖及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2]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為角礫狀泥灰巖,含角礫泥灰巖;中部為紫紅色頁巖夾砂質頁巖,泥質白云巖與白灰質灰巖;上部為紫紅色砂質頁巖、頁巖及綠色頁巖,夾薄層細粒結晶灰巖。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為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精選篇2
一、 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實習的目的:
(1)掌握常用的常見科120種常見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中文名、所屬科
(2)強化韌勁、磨礪意志
(3)為以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習的意義:
認識了常見的150種植物的形態特征、所屬科與中文名,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創造條件。
二、 實習的時間和地點
地點:吉林市馬虎頭山左家自然保護區
時間:20__年6月21日至25日
三、 實習的內容
(1)對野外植物的識別,包括歸屬的科與形態特征
(2)壓制標本的方法、注意事項、植物的保色等
(3)寫實習報告
(4)老師考察學習的情況
四、 實習的體會
6月21日,我們各小組分批在校園內、校園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們離開了學校到馬虎頭山跟隨老師一起采集。在山上我們開始一次論理聯系實踐的活動。
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挖植物、標序號并進行記憶。認識了一百多種常見植物,并從植物的特征等區分了外形較相似的物種,同時進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了基礎。有趣的實習活動使我們學習并快樂著。
在馬虎頭山上,我們艱難的往上爬,尋找著每棵具有特點的植物,然后老師很細心地給我們講解,好學的同學們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負責采樣品,有的負責貼標簽,有的負責記錄…..植物各種,我們時而聞氣味,時而觀察花序,時而比較果實和葉子;平常人看來是一棵棵野草,在我們眼里卻是一個個寶貝,她的科、種和特征都被老師們描述的淋漓盡致!
在爬山的過程中我們不怕爆烈的太陽,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種蟲子,不怕長途跋涉的辛苦,我們互相說著話、互相關懷著,想想李時珍,我們這些又算什么呢。為著更好地辨別各個物種,為了能學的更多,我們誰也沒有怨氣過!最后我們爬到山頂了,雖然都已經汗流浹背,但成功的喜悅沖淡了我們的疲憊,大家一起吃著、玩兒著,很是開心。
在短短的一周實習中,我們感到時間的匆忙,在稍縱即逝的光陰里,我們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藥學領域下做出貢獻呢?在老師的安排下,我們活動都是按組各自進行,緊張但十分有序;學習中我們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學習中我們認識到經驗繼承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老師和工具書,我們會一直手忙腳亂!
在數不勝數的植物中,我們遇見了非常漂亮的花、草,在強大的生態自然里,她們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偉大啊!我們,一棵等待進化的小草,正接受著陽光的沐浴;實習讓我們開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學不完的書。
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精選篇3
今年有了植物實習的寶貴經驗,在實踐中教給我們許多課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有些植物雖然在課本上把它的特點說的非常清楚,但在實際上還是認不出來,這次實習活動確實讓我們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植物,完美的結合了理論和實踐。
在第一次平山實習時,那時正值5月中旬,天氣不冷不熱,花樹茂。在吳老師,王老師和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大山里度過了我們第一次植物實習,平山的植物物種豐富,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為我們以后關于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楊老師憑借他豐富的植物分類學教學經驗,為我們講解稠李鼠李的區別,接骨木水曲柳的異同,還有如何區分金銀忍冬和黃花忍冬。在那里我們認識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櫟、落葉松、白樺、忍冬,夾蒾等樹木。當時花開正好,正好可以認識很多花。平時經常聽老師提起的漏斗菜、白頭翁等這些經常聽到卻沒見過的花在這次實習時老師都詳細的為我們講解,在觀察實物的時候加深了我們記憶,當看到白頭翁花開時,切實體會了名字的真切可愛,白白如老翁頭發,真的好可愛,這是書本描繪不來的。還有一些雖然不常提起但應該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農園里的果蔬花草都是我們的心血,從草莓的開始種植,拔草,掐走莖,包含了我們園林班所有同學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們也是從開始的什么都不懂到后來慢慢的熟悉,離不開老師耐心的指導,后來草莓長大些了,老師叫我們去掐走莖,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還要摘走莖,當然后來老師告訴我們這也是為了讓草莓長得更壯收獲更多的果實,走莖長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當于繁殖了,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種植草莓的過程。
在快結課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東北地區最大的植物園--哈爾濱植物園做了一次重點認識了解花的實習活動。
在剛一進門處,老師讓我們注意那些地被花卉,鳳仙、海棠、還有和萬壽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觀察花的同時老師還要我們仔細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園林應用上的配置,有意無意的為我們后來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礎。領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結合老師上課說的樟子松別名美人松,遠處看去樟子松筆直站著,上黃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韻味,這是單在書本上領略不到的。在百花園里我們看到了書上講的翠菊、麥干菊、琉璃苣、萬壽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還看到了大葉子的梓樹,以前都沒有注意過,在這次實習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時也知道這原來就是書上講的那種植物。
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精選篇4
實習時間:
20__年4月20日——4月28日
實習地點: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地質實習基地
實習班級:
20__級地理科學 20__級水文與水資源
帶隊教師:
張威、尹善君、劉集偉、單良、孫云笑
一.實習區域概括
(一)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于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并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二)實習區地形、氣候、水文
1、 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2、 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濕潤溫和,海濱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3、 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于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于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
(三)實習區土壤、植被及礦產
柳江盆地為半干旱森林景觀與干草原景觀和半濕潤夏綠林與森林草原景觀的過渡帶。表現為旱生闊葉林—山地棕壤。耕作土壤中有耕作熟化后的黃壚土和潮壚土。目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自然植被是森林遭破壞后次生的灌草叢。次生植被中以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黃背草、白羊草占優勢。枸樹、臭椿、文冠果、欒樹等為北極第三紀植物區系的殘留種。綜上所述,本區氣象資源(光、熱、水)條件較好,適于農業生產和旅游業的開展,但本區又處于高低氣壓過渡帶,季風盛行,為濱岸沙丘堆積帶來動力。夏季雨量過于集中,暴雨頻發,20__年周期的大雨和每年臺風的患擾,給第四紀沉積物的堆積帶來特殊的影響。如海岸帶的蝕退均為與大雨、臺風有一定的相關性。再如凍土深達70 cm,歷時長達140天左右,對巖石風化與崩解均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對山區的影響更加明顯,大片倒石堆的形成,均與寒涼風化密切相關。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硫鐵礦、耐火粘土、石灰巖、石英砂巖、白云巖等九種,未探明的礦產有鐵金銀銅鉛鋅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屬建材
(四)實習區經濟情況
實習區工業非常發達,以秦皇島為中心,有造船、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加工等,山海關橋梁工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場在全國享有盛名 ; 農業,主要是北方干旱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紅薯等為主。山區盛產水果和藥材;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地層描述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 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紀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碎屑。厚146m。
2. 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 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 . 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 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布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布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巖夾礫屑泥灰巖。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巖為標志層。厚92m。
二、奧陶系
1.冶里組
分布于區內東、西部,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于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云巖和白云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云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云巖具"刀坎痕"。層厚 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布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巖、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征,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交互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布于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布于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礫巖、粗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 150m以上。
三.實習區人文景觀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于秦皇島市西南部,一脈青山,山光積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濱環境優美,風光秀麗。 風景區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聯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節,山上草木蔥寵,花團錦簇,各種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練,沿兇腳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跡眾多,奇巖怪澗密布,各種風格的亭臺別墅掩映其中,如詩如畫。 南面是悠緩漫長的海岸線,質細坡緩。沙軟潮平,水質良好,鹽度適中。沿海開辟的30多個專用和公共海水浴場,為游客嬉戲大海,盡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二) 山海關
游覽山海關主要是參觀東門鎮遠樓,也就是“天下第一關”。這座城門高約13米,分為上下兩層,造型美觀大方,雄壯威嚴,登上城樓,一邊是碧波蕩漾的大海,一邊是蜿蜒連綿的萬里長城,令人豪氣頓生。樓西面上層檐下,懸有“天下第一關”匾額,是明代書法家肖顯所寫,筆劃遒勁雄厚,與城樓規制渾然一體。在山海關城樓附近,還建有長城博物館,展出與山海關長城有關的人文歷史,軍事活動情況和文物等。
(三) 老龍頭
老龍頭坐落于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這里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名人手書的臥碑。自澄海樓南下3層城臺有一獨聳的石碑,鐫刻著“天開海岳”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其龍頭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戲水,人們俗稱此地為“老龍頭”,老龍頭位于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是明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海關景區的重要景點。
(四)板廠峪長城
板廠峪風景區位于秦皇島駐操營鎮北部山區,距市區28公里,景區內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長城依山勢而行,形似倒掛九天,山陡城險,還有被譽為長城歷史上震驚中外考古界的重大發現明長城磚窯群遺址。省重點保護文物板廠峪塔,神秘天然谷,百年古松盡在其中,臨榆縣縣委遺址作為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者的辦公地點,為景區平添了幾分政治韻味。景區內險峽陛谷,斷崖展露一線天,怪石嶙峋,可觀之處眾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氣勢磅礴的石簡峽,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區內群峰競秀,飛瀑流泉,充分體現了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五) 實習感受
刺激而艱辛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這七天的野外實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勞累而充實,艱險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難忘的經歷。每天的野外實習,每一個點,我都認真觀察,記錄,測產狀,畫地層素描圖,認真聽老師講解,力爭當場能夠理解。每天走過的路線也能大致描繪在地形圖上,地質界線也能比較準確的畫出來。比較實在的是,這七天里,我學會了羅盤的使用,地層界面能夠判斷,能夠使用羅盤順利地測出產狀,野外巖性的識別基本掌握,巖漿巖,沉積巖大致掌握,具體巖性,各個地層的巖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內順利而準確地識別。可以說,不枉此行。這次野外實習絕對是一次精神與意志的較量。如果意志不堅定,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次實習是很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堅持下來的。也可以說,能夠順利完成這次實習的人都是一個精神頑強,意志堅定者。山路的艱險,叢林的繁茂,有時在懸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沒有路,大家都沒有被嚇倒,都腳踏實地地走出來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從沒有一個人因此后退。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質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實習拉近了同學們與老師們之間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處。老師們也能更加隨意地言傳身教,寓教于樂。尤其是張威老師,一直帶領學生,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工作時一絲不茍,休息時還給我們唱歌舒緩心情,讓我們感受地質考察工作的樂趣。從這次實習中我們不僅體驗到了野外實習的艱辛與樂趣,也從新認識了自己,增強了信心,對今后各方面的學習和生活都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精選篇5
第一章:概況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中奧陶統、晚奧陶統、中石炭統和晚奧陶統的巖層構造、巖性、巖層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以及各個地層中所伴隨的礦產、褶皺類型、斷層情況以及從晚奧陶統到中石炭統的過渡巖層各種性質等;(2)了解煤礦的基本情況、基本地形。了解煤礦生產中各種機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項、煤的分類及運輸方式、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標準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盡快的熟悉各種情況避免各種錯誤;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巖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4)觀察晚奧陶統與中石炭統的假整和面及其過渡巖層的風化程度、顏色、巖性、化石種類及其數量等其他情況;
(5)觀察中石炭統本溪組泥巖層的巖層特點、砂巖的顏色、解理及砂巖巖層中所包含的礦產、石灰巖的顏色、解理、裂隙的發育情況、化石的種類及其數量等;
(6)觀察上石炭統的黏土層、石灰巖層的特點、巖層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巖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含水情況、礦產種類及其數量;(7)觀察上石炭統的砂巖、泥巖、黏土層的特點、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等。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石灰巖。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北部通過,有礦區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12月11日霧,、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氣晴朗,有風、12月19日天氣晴朗、無風。
五:水文地質情況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時會發生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巖含水層、二疊系砂巖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巖、奧陶系石灰巖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現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
(4):焦煤集團珠春礦礦區內無固定水系,沒有河流湖塘,僅有兩條季節性洪溝自北而南從礦區西部和中部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匯集降雨并排瀉山洪。
六:地形地貌
(1)縫山針公園為山前沖積平原,地質構造較復雜地質構造以斷層為主,輔以輕微褶曲,褶曲構造不甚明顯主要表現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象,有單斜地壘構造,中部有一正斷層,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黃土所覆蓋北部地面主要為中奧陶統、晚奧陶統形成的的石灰巖山脈,區內地層走向se~ne傾向ne,傾角一般5~10度,局部達大約30度左右,山勢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紅沙嶺主要為中石炭統本溪組的石灰巖形成的山脈,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區內多斷層、褶曲,山勢稍緩,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巖的交替帶,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張莊主要為上石炭統太原組的石灰巖和鋁黏土層形成的山體,山勢較陡,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巖的交替帶,地層構造以斷層、褶曲為主,褶曲發育明顯,主要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寬緩褶曲,地層傾角約為10~30度,山體高度在50米左右。
(4)珠春礦井田位于太行山南麓,北距太行山約五千米。地貌形態為山前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海拔為 156m,東部海拔為 124m,地勢較平坦。地表全被第四系黃土層覆蓋
七:礦井生產情況。
(1)縫山針公園內未發現礦井,周圍有中型煤礦和已經采空、廢棄的巷道,現在開采的煤層為e2煤,因其煤層埋藏深度較大無小煤礦,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調工程。
(2)紅沙嶺有正在生產的小鐵礦,生產情況比較簡陋,為人工開cai
(3)西張莊的在西張莊上奧陶統的第7層石灰巖上部的山頂有正在生產器皿的小型工廠和已經廢棄的生產黃鐵礦的礦井,從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礦井為一個小規模的礦井。
我們所到的地區的巖層多為晚古生代的石炭紀的中石炭世,早石炭世以及早古生代的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早古生代始于6億年前的寒武紀初到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延續約2億年。這個時代世以個海洋占優勢的時代,特別是奧陶紀為地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侵時期之一,華北地塊在寒武紀至早奧陶世世地殼緩慢下降接受趁機的時期,普遍以發育以濱海淺海相碳酸鹽為主的地層,中晚奧套世級地殼普遍上升。遭受剝蝕。缺失沉積從震旦紀到至留紀。華北地區經歷了上升(海退,遭受剝蝕)下降(海侵,接受沉積)在上升(海退,遭受剝蝕)3個階段,反映了一個巨大的地殼升降和海侵旋回。華北地塊以北的天山-興安地區和以南的昆侖-秦嶺及祁連山地區滇西地區,均為地殼活動帶。其中祁連山最為典型。至留紀末期加里東運動使地層全部折皺隆起,并有演講活動,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編制,形成加里東褶皺帶。從早古生________始生物進入大發展的時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導地位,形成了穩定,廣闊,連續的前海環境,世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繁盛時期。先后出現了許多門類。奧陶紀世在古生代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鼎盛時期。以碗組類筆石和頭足類的直角石珠角石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類非常繁盛,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末期出現了陸生裸厥植物。